浅谈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7日

(一)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乃教育支出的基石,区域高等教育要进步,教育支出乃最最基础的物质基石与要件,教育支出取决于地理区域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准。若无充足的教育支出,高等教育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首先会扰动高等教育规模与发展速率。国民经济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准低下,可支出于高等教育的资源也多不起来,高等教育规模难以扩张,发展速率也提不上去。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支出差距显著,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间高等教育的人学率可能有几十倍的差距。因此,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率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准,取决于能够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规模。同时,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培养手段。高等教育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培养手段皆需要服从服务于社会实际需要。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求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中,要有可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的高端人才,也要有可以参与一般生产部门及农村生产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手段皆需符合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图1中可以看到,作为反映各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生产总值与胡焕庸线存在藕合,存在东强西弱局面,进而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发生相应作用。

(二)政治因素

政治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但政治对各个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政治对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造成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区域变动。政治对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区政治地位的不同,教育政策及实施在地理区域上的不同。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重点区域的形成,不是基于该区域原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是基于该区域在国家政治活动中重要性的提升。从历史上看,国民政府时抗日战争期间高校西迁、战后回迁,建国初期19501956年的高等教育政治改造,院系调整,使高校彻底成为政府的附属,实行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体制。1958-1960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3年新建1000所高校,差不多每天新建1所高校,还有省号召一地一县一高校。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引发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软硬件受损严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教育逐步施行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省级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与职责加大,还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从政治主导转至经济主导。1998年,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之外的其它28个部委逐渐不再承担办学职责,施行高等教育发展以区域为中心,服务区域经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扩张发展,1999-2005年高等教育产业化,1995年至今的重点高校发展政策。这些政治变动都影响着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而且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对地理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认知水平,皆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效果。这里用地方政府努力度来测度政治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地方政府努力度=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地方财政支出。

从图2中,可以看到胡焕庸线左侧的地区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的努力程度要低于胡焕庸线右侧的区域

(三)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1998年开始打造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安排财政收支以满足公共需求为己任,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外部正效应,社会可从高等教育中受益,另一方面个人也从高等教育中直接受益,根据成本收益对称原则,高等教育财政应采取政府财政、社会、私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我国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地方财政为主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同时,中央政府不断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高等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高等教育的事权与支出责任逐步下调,而财权财力逐步上划。地方政府需负责管控的高校事权大于所能支配的财权财力,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权力与职责,造成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过少,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且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负担的支出份额较高,难以显现出中央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这里从财政支出方面测算财政体制的分权度,借用IwanBarankay与BenLockwood(2007)的模型来构造高等教育财政分权度EDUDECit-PROEXPitl(CENEXPit+PROEXPit),其中,PROEXPit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省本级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总额,CENEXPit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中央负担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高等教育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越是不情愿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如图3所示

(四)地理区域财力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胡焕庸线两侧的“东强西弱”格局,财政自给率也是如此,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财力配置制度不够健全,税收分配不够合理,整合政府间财力分配的法律不完善,会造成地区间财力的显著不均衡,造成高等教育的财政保障存在地区间的失衡,财力强的地区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强劲的经济资源支持,财力弱的地区只能为高等教育提供微薄的经济资源支持维持较低的支出水平,政府间不合理的财力分配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保障能力呈现两极分化。

(五)地理区域高等教育基础

当前我国各省份高等教育皆步人大众化阶段各省区市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各地高等教育基础仍然存在失衡现象。教育规模上,高校规模尤其是高校数量上,东部地区远超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区域之内,高校规模也存在较大不均衡,譬如处于胡焕庸线东侧的海南省,高等教育基础在胡焕庸线东侧处于后列,毛人学率、高校规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皆位列东部地区的末尾,区域内差距显著。各省之内,高校过于聚集于4个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京津沪三市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远远高于其它各省区市,重庆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在西部各省区中名列前茅。各级政府在安排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时,主要依照学生人数安排,东部地区、直辖市、省会城市高校多,学生规模大,得到的财政支出也多,西部地区、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高校少,学生规模小,得到的财政支出也少,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在各区域、省域配置的非均衡。

(六)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地理区域布局

"211工程”是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的,在21世纪之交重点打造约100所的高校与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项口,截止2014年,已有112所高校列人“211工程”建设之列。东部地区有63所"211工程”高校,中部地区有17所“211工程”高校,西部地区有23所“211工程”高校,东北地区有11所“211工程”高校。如图6所示。

"985工程”是我国从1998年着手推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9所高校,力争打造国际高水平大学与一流高校。东部地区有22所“985工程”高校,中部地区有6所“985工程”高校,西部地区有7所“985工程”高校,东北地区有4所"985工程”高校。

国家重点学科乃依照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择优选择重点打造的培育创新人才、实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6年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以“服务国家目标,提升建设成效,健全制度机制,打造一流学科”为指引,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677个二级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东部地区有188个一级学科,中部地区41个一级学科,西部地区有31个一级学科,东北地区有26个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国科学研究院各研究所、各高校。至2014年,高校参与打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6所。东部地区有110所高校参与打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部地区有31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地区有3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地区有1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有151个,东部地区有103个,中部地区有19个,西部地区有16个,东北地区有13个。

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分配中,虽然中央政府安排的资金占比有所下滑,但所提供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向“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倾斜,而“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部地区最多,相应得到的支出也就多,西部地区少,得到的支出也就少。中央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地区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胡焕庸线东侧聚集,尤其是向北京聚集,引发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