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更新看血脂异常的管理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triacylglycerol, TU)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异常是脂质代谢障碍的表现,主要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I)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1971年Framingham研究结果确认了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心脏病直接相关。在多个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美国率先开展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并制定了《成人血脂异常治疗指南(ATP)》。我国临床专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了临床血脂研究,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且多中心研究缺乏。通过借鉴美国相关指南,结合国内血脂研究成果,我国于1997年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随着一系列有关血脂研究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终点研究结果公布,欧美等国家相继推出、更新了血脂相关指南。我国汲取国际重大研究结果,汇集国内多学科血脂异常研究成果,在2%7年正式发布第一部《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该指南根据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制定了适合中国人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性,可更好指导国内的血脂异常管理。

因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证明何种血脂目标值能最大幅度降低ASCVI发病的危险性,部分国外新发表的血脂异常诊疗指南不推荐设定调脂目标值。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等的不同,我国不能完全参考国外研究结果和国外指南。中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已获得了20 a随访新数据。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我国对2%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进行更新,于2016年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实施。

血脂异常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

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指标是胆固醇。血液中的胆固醇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根据超速离心法,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临床血脂的常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极LIL-C(very LDL-C,VLDL-C)与TGo非H ILL-C是指除高密度脂蛋白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总和,即TC与H ILL-C的差。

低密度脂蛋白含胆固醇约5%0,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巨噬细胞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然后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多项研究结果表明,LI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LIL-C'水平增加,ASCVI发病危险增高。LIL-C'与T C'平行,但T C'水平受H ILL-C'影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将降低LIL-C'水平作为血脂异常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川。2血脂异常管理的必要前提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ASC'VD的发病危险。基于国内长期观察性研究结果,《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了中国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1 > LDL-C:理想水平:<2. 6 mmol/I;合适水平: 3. 1mmol/I;边缘升高:3. 1一<1. 1 mmol/I;升高:)生. 1 mmol/I。(2) TC:合适水平: 5. 2mmol/I;边缘升高:5. 2一<6. 2 mmoL/T;升高:,6. 2 mmoL/T。

为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必须监测血脂以及时发现血脂异常。《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20--2。岁成年人,应镇5a检测1次血脂;)20岁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检测血脂;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1 h内检测血脂;未住院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血脂异常管理的目标是防治ASC'VD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发生ASC'VD危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胆固醇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血脂异常管理的必要前提是全面评价ASC'VD总体发病危险。

根据检测的血脂水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极高危:诊断为ASC'VD患者;高危人群:(1>T DT-0, 2. 9 mmol/T;(2)1 .8 mmol/T镇LDL-C'<1. 9 mmol/I,且年龄>20岁的糖尿病患者。极高危和高危人群直接进行血脂异常管理。不符合上述3种情况者,评估ASC'VD的10 a发病危险。见表to为更好地对中青年人群进行血脂管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继续进行“ASCVI余生危险”评估o:年龄<55岁,并且ASCVD 10 a发病危险为中危,如果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其余生危险为高危:CZ)收缩压)160 mm Hg(1 mm Hg=0. 133 kPa)或舒张压)1% mm Hg; (2)非HILL-C,5. 2 mmol/L; (3) HDL-CG1. 0 mmol/L; (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8 kg/mz ; (5)吸烟。

血脂异常管理的目标值设定

虽然有些国外指南建议放弃降低胆固醇治疗目标值,但在我国取消调脂目标值尚无证据和理由。根据个体ASCVI发病危险分层,《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设定不同的血脂异常管理目标值,以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及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LIL-C的目标值为:极高危患者<1. 8 mmol/L;高危患者<2.6mmol/I;低、中危患者<3.1 mmol/LoLI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I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仍应降低30%左右。非H ILL-C的目标值为:极高危患者<2. 6 mmol/I,高危患者<3. 1 mmol/I,低、中危患者<1. 1 mmol/I。

血脂异常管理的方法

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础措施。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坚持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能够降低LIL-C的食物),规律运动,保持理想体质量,戒烟,限酒等。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均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首要干预靶点均是LIL-C。只要能使血清LIL-C水平下降,就能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降低ASCVI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为了调脂达标,临床上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

部分国外指南推荐临床调脂治疗起始就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但在中国人群中,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类药物的获益递增及安全性尚未能确定。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导致更高的肌肉及肝脏损伤风险,并且在中国人群中更容易发生。采用完全相同的他汀类药物和剂量,中国人群比欧洲人群可达到更低LIL-C水平。《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临床上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根据个体降胆固醇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必要时可联合其他类调脂药物 6-p

不仅LIL-C,其他血脂异常也需要干预。血清TG的合适水平为<1. 7mmol/I。当血清TG1. 7 mmol/I时,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TG水平轻、中度升高(2. 3^-5. 6 mmol/I),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需非H ILL-C'达到基本目标值,如果非H ILL-C'不能达到目标值,可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TG水平重度升高(,5. 7 mmol/I),应首先考虑使用主要降低TG和VLIL-C'的药物(如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脂蛋白血浆置换、肝移植和其他手术治疗,可作为血脂异常管理的辅助治疗措施。脂蛋白血浆置换效果较肯定。

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管理

心脏结局预防评估一3( Heart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3 ,HOPE-3)随机试验Cs〕主要是为了论证对于无心血管病史的中危患者,单用或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降压药物是否可以减少其心脏病发作、卒中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等不良心血管事件。近期初步研究结果揭晓:对于心血管疾病中危人群,单纯降胆固醇治疗,显著降低总体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对于收缩压>113. 5 mm Hg的亚组人群,他汀类药物与降压药联合应用,心血管危险下降更为显著;单纯降压治疗未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除非是在基线血压很高的情况下。指南建议,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患者获益,中等危险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G血脂异常管理的监测对于血脂异常的管理,必须长期坚持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调脂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一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血脂管理达到建议目标,每6个月至1 a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应用调脂药物治疗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每6 --12个月复查1次;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1次;治疗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调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进行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均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

展望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年升高,但是知晓率、控制率等仍较低。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生.9%,高甘油三酷血症的患病率为13.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20. 20 %,较前呈大幅度上升。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普及血脂教育,从而提高血脂异常知晓率;如何更好地进行血脂异常管理,从而更好地防治ASCVI,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探索,需要更多针对中国人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