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2014年,旅游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和综合贡献都分别超过7%和10%,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常态”下,具有综合辐射能力的旅游业已成为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实,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就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只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生态建设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以养生、养老、避暑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多功能性与经济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受到广泛重视。对此,地区城市旅游竟争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评价也受到广泛关注。
旅游竟争的评价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的热点。尽管竟争力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就引人到城市旅游竟争的评价中,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Stansfield就指出了城市旅游的重要性。将旅游口的地的旅游竟争力定义为该口的地能够维持和提高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的能力。偏重于市场竟争的定义也促使旅游竟争力的评价广泛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Enright和Newton认为旅游口的地竟争力模型包含四类因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和资格性因素郭亚军等从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等四要素对深圳与大连等5个城市的旅游竟争力进行了评价。然而,龙江智从旅游业的特性反思了旅游竟争力评价对波特钻石模型借鉴的应用性,认为该模型不具有普适性,旅游竟争力评价需要针对性。也有研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旅游竟争的评价要素不再局限几个维度。李振亭等将评价的内容打一展到旅游口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基础设施与服务、社会支持力等方面。而且,在评价方法上也不再局限于层次分析的综合得分,开始扩展到包括改进的嫡值法和因子分析等。马晓龙等基于因子分析通过测算,发现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竟争力都比较弱,东中西部存在显著的梯度递减。如果“东强西弱”的区域不平衡也体现在旅游业上,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的“落后”格局将很难逆转。
实际上,旅游竟争的评价偏重于竟争力的分析,而对于竟争环境的讨论相对较少。Crouch和Ritchie早就注意到了旅游竟争力的门槛效应,评价指标的门限值对旅游竟争具有显著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在生态需求逐渐提高的宏观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可能成为增强旅游竟争的关键门限,从而在旅游市场的竟争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另外,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扶贫效应也是改变“落后”格局的重要内容。对此,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竟争的提升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内涵。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具有气候与生态优势,以贵阳为例,作为全球的避暑之都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旅游发展不仅是平衡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旅游扶贫、改善民生的关键工具。2013年,贵阳旅游总收人和接待量分别同比上涨32.1%和31.5%,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然而,贵阳的旅游竟争的环境优势到底怎样?以生态环境著称的城市旅游是否展现出了竟争优势?对此,本文偏重于反映生态资源票赋的视角,构建旅游竟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AHP)与主成分确权(PCA)的组合确权方式,结合综合模糊分析,反映以生态特征为标志的城市旅游竟争地位与环境,探讨提升欠发达地区旅游竟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