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鲁山报告”蕴含着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30日

在“鲁山报告”中,邓小平对鲁山县城的小市场进行了科学论断,并将其作为事关成败的五个问题之一的“工商业政策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革命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反映了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思考,一定程度上成为邓小平经济思想特别是市场经济思想的历史起点。具体而言,“鲁山报告”所体现的市场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护和利用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作为其最后发展形式的市场经济也将自行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未来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交换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这样,“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可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交换的构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逻辑分析之上。

在推进新建解放区经济社会建设时,邓小平并没有拘泥于上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经典论断,而是从当时解放区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客观现实出发,认为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邓小平深刻指出:“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从邓小平的讲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市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要发展经济就离不开市场,就要保护和利用市场。这实际上是邓小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了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的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自己长期的革命实践,把毛泽东“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上升和发展为“保护市场”。这是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也是由“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点发展到“保护市场”面的萌芽,从而在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萌芽的历史前奏。事实上,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带领人民创造条件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则无法跨越。

(二)发展私营工商业片促进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他们认为,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资本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一方面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使得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不断加强,最终结果将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因而“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不过,马克思这里所要消灭的私有制,并不是指一切形式的私有制都要消灭,而是特指那种以财产的私人占有为基础来奴役他人、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私有制。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又特别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在对鲁山市场进行审视的过程中,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论断进行了辩证系统的理解,认为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与中原解放区的巩固密切相关,强调指出“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自己的经济,在群众运动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如群众分了的,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这表明,邓小平并不反对和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邓小平还强调,“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在新区,不管哪方面的工作,如果不知道利用私人工商业,就不可能解决供应问题”。因为新建解放区缺乏华北那样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必须利用私人工商业来稳定物价,发展生产,根据新建解放区的实际来组织自己的经济。在强调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的同时,邓小平还论述了破坏工商业的危害,认为过早取缔商品市场,没收工厂商店,这在破坏生产资料的同时也破坏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建构,其结果是扰乱了原有社会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市场凋敝和工商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基于正反两方面的认识,邓小平还提出“给商人贷款,让商人人股”。石等举措,以期尽快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促进新区经济建设。可见,在邓小平“鲁山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保护市场”、“扶助”“发展”“私人工商业”的主张,离1979年提出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只有一步之遥,应该说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辩证看待资本片劳动的剥削以处理好劳资关系

剥削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理论范畴,又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劳动,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被别人占有,即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式的共同点。可见,剥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劳动,剥削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在对剥削进行剖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生产力原则,而不仅仅只是从道义是对剥削进行谴责。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和攫取无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改进生产方式、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马克思在肯定资本“肮脏罪恶”一面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文明进步”的一面,认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在鲁山期间,邓小平意识到由于“左”的政策,一味取消市场,打击富商,消灭剥削,其结果是“把工商业搞垮了,自己给自己筑一道长城。对此,邓小平结合太行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指出:“资本家做生意,当然要赚钱,而且要有剥削,但是一个商号倒闭了,或者我们把它没收了,要影响到比资本家剥削所得多得多的人民的生计……说不让资本家剥削,听起来是革命思想,一算帐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并可使革命遭受失败。”fyos在这里,邓小平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出发,强调剥削具有的进步性,这与建国前夕刘少奇在天津与工商业家进行座谈时所讲的“剥削有功”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随着雇佣关系的发展,资本的逐利性驱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生产更多社会产品,以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历史发展轨迹也表明,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允许剥削的存在,是因为剥削的“历史正当胜”还未完全丧失,是为了利用剥削“文明进步”的一面来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从而为消灭剥削自身创造不可或缺的物质积累。历史的辩证法正是如此。

(四)发展市场要以保持人民生计为立足点

早在19世纪4d年代,马克思在创办《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了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坚决地维护了贫困人民的物质利益。马克思认为,林木占有者是“为了幼树的权利而牺牲人的权利”,“获得胜利的是被奉为神明的林木,人却成为牺牲品遭到了失败。这里“人的权利”就是指贫困人民的权利,而林木占有者妄图以立法的形式剥夺农民拾检枯枝的“习惯权利”,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随着研究的深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当中,对资产阶级社会视为永恒的经济范畴给予了伦理批判,提出了重建个人所有制和在此制度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邓小平在鲁山县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把市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把开展军事斗争和建设经济民生结合起来。在“鲁山报告”中,邓小平深刻指出:“组织经济不是一天的事,要不断检查税收标准和工商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为进一步强调人民生计的重要性,邓小平还从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展开了论述,他说:“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这样,邓小平对提高人民生计的认识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人民生计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建解放区能否得到巩固,关系到解放战争能否继续发展。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