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建设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建设一词最早呈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该书中,该巨著的第一部分即为《心理建设》。孙先生认为在革命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先搞好革命者的心理建设。心理建设不同于心理辅导,所谓心理建设则是指经过长期的学习、接受指导建立一种健康、正确的心理。它更重视被教育者的主动学习性,强调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要从“人”自身这个本源上来建设。在高校,学生干部顾名思义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学生”就要接受学校规章制度下的教育和管理,就要面临着学业压力; 作为“干部”就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协助老师管理其他学生,引导其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就要面临着工作压力。对学校管理工作来说,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学生干部往往因各种压力及角色冲突面临着心理困惑和问题。在选拔和培养时重视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做好心理建设极为重要。
二、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强烈的进取心,但正因为如此,当他们面临各种压力的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将学生干部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 一) 难以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学生干部往往面临难以平衡学习和工作关系的压力。大学不同于高中,在高中学生干部的职责基本上协助维持班级秩序,是为了创造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具有更多实践性活动的大学,需要学生干部身体力行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干部来说,他们既想开展好活动体现出自己的胜任力,又想兼顾好学习,获得评奖评优的荣誉。但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势必会大大占用学习的时间,如若无法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他们将产生不良情绪和极大的心理冲突。
( 二) 难以协调人际关系的压力
高校学生干部往往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难以协调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干部作为沟通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必备的能力,但对于未经社会的历练,不太懂得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的学生干部来说,有时候往往因为沟通不当或工作方法失误等,在工作中不但没有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还“得罪”了同学,使自己面临“两难”的境遇。另有部分学生干部为了获得同学的支持,只懂得一味的讨好同学,不但没有成为老师管理学生的的得力助手,反而起了反作用。“一味的讨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虽然可能在表面上获得了学生的支持,但是这种消极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最终只会使自我的意识不断矮化,逐渐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 三) 难以正确评估自己胜任力的压力
经过层层选拔的学生干部往往具备较强的工作胜任力,但过高或者过低评估自己的工作胜任力都会使学生干部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一、过高评估自己胜任力。在工作中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工作做的好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干部因过高评估自身能力,不能做出合理的自我评价,不对自身进行反思、不对自身工作进行改进反而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或者开始抱怨不公平。二、过低评估自己胜任力。部分学生干部只因没在竞选或者评奖评优中脱颖而出,则会过低评估自己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极端情绪。这两种情况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学生干部过分的在意他人评价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压抑自身的真实意向及现实的真实倾向。而有时候为了得到肯定,按照自己以为别人要求自己的标准来打造自己,久而久之则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失去对自我的认同,产生较大的心理困扰。
三、心理建设视角下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实施策略
( 一) 学校意识层面
高校应提高学生干部心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但对学生干部培养方面仍稍显忽视,尤其是在学生干部心理建设培养方面尤显不足。在笔者对学生干部进行“你认为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的调查中,较多学生干部选择了工作胜任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而选择“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这一要素的相对较少。可见无论是作为培养者的学校还是作为被培养者的学生干部,都并未把“心理素质”这一要素放在重要位置。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建设,从根本上让老师和学生都重视起来心理建设的重要性,而不是当学生干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再被动地采取心理辅导。把心理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高校应明确出台学生干部培养机制落实的相关文件,制定将心理建设培养单列其中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实施计划,定期组织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建设培养。
( 二) 教师层面
高校应组织心理教师队伍,定期进行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一是: 启用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教师。高校具备心理咨询中心,且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心理学专业开设,因此高校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计划基本较为随意,培训的具体实施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干部所在系( 院) 自由安排,这种自由安排基本上都落在学生辅导员身上,学生辅导员一般情况并不具备较为完备的心理学知识,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干部进行日常的心理辅导都略显困难,更难以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心理建设方面的培养。高校应该积极将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应用到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中去。二是: 辅导员老师主动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老师,时刻与学生干部接触,专业心理学知识不足但却最清楚学生干部的具体心理困惑,所以辅导员老师更应该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平常的管理的工作中更多地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管理的实践之中,深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一线,了解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在该方面的能力。
( 三) 具体实施层面
针对高校学生干部开设专门心理建设课程及定期培训。一、可专门设置针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建设课程班,课程班可参照其他课程的课堂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 先讲授专门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模拟咨询、案例分析等。二、可每年定期举办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现已广泛应用在各行业的管理培训中,这种户外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通过参与者的体验使参与者激发自身潜能,克服惰性、勇面压力、重获自信、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可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心理建设教育的效果,节省培训时间和精力。三、学校也可以设置学生干部可专门申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立项等。学校都有专门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立项,学校也可开设针对学生干部心理建设方面的立项,使学生干部通过申请立项,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通过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不但达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效果,并且在其他学生中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应关心和支持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建设方面的培养; 从环境的营造到人、财、物的投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上积极支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心理建设。
四、结论
心理建设不同于心理辅导,心理建设正如建房子打根基一样,需要高校教师针对学生干部这个主体进行主动性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能力训练,使学生干部通过一系列持续的学习和锻炼,从根本是上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往往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对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高校教师重视的是对他们的选拔、任用,对他们的心理建设并未重视。针对这一现实,高校应该提高对心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建设,帮助学生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将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