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上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日常班级工作中,面对行为和心理各异的学生,对其培养教育方法应多种多样,究其实质是依据学生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对行为的管理。校规校纪的约束和管理是所谓的“刚性管理”,而对学生心理的管理策略是所谓的“柔性策略”。“刚柔并济”才能使管理更有效率。由于青少年心理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达到育人目标,要“攻其心、导其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心需要,心悦诚服的不断改正其缺点,健康快乐的成长。
说到攻心,先要做到“知心”,即我们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否则就谈不上“攻心”。所以,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掌握准确信息,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可是,真正意义上了解一个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学生心理,要开辟多条信息途径。我一般选择以下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表现,因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主要场所。在普通的一节课上,学生会自然的流露出真实的心理表现,也为我们获得最为准确的信息。
(二)与家长联系。从家庭影响这一层面了解学生,看学生在家或宿舍的表现有无异常情况,是否与学校表现一致,也就更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为分析学生心理特征提供依据。
(三)从与所了解对象相处较好的同学处间接掌握信息,作为补充,使我们的所获更加真实完全。
(四)一些课外活动的表现,比如“大扫除”,“义务劳动”等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可看出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做事的态度。
当我们做到“知心”以后,就准备“攻心”。如何“攻心”呢?首先,寻找恰当时机与学生沟通,或让学生家长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习生活哪方面出了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来“因人施教”。“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结还要心解”。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好心态,制定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有意识地改变行为习惯,让学生自己的心理自觉地指导自身行动,弥补不足。展现积极情绪,疏导消极情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在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在上课时发现她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打瞌睡,但有一点令我惊讶和好奇的是她会对我提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后我与她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上课开小差的原因和学习经历,通过与家长联系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她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学起一直是优秀学生。但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成绩一落千丈,加上自己缺乏信心,在外界和自身的双重压力下,感到力不从心,又没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才有了上述表现,找到了症结所在。后,我们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处境,面临的问题,鼓励她面对现实,改变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她恢复了往日的自信,找到了迷失的“自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她考试成绩稳定,在全级70名左右,而且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积极。
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沉浸于网络不能自拔。当了解情况后,与家长多次联系,结合在家表现分析了他的心理。他想从网络上获得心理满足和平衡。因为,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高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在网络上可以做,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满足好奇心。并且打着高科技的旗号逃避家长的约束,还可以向家长要钱花。严重的损害了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让他自觉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转移注意力,将兴趣、爱好吸引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中来。调整好心态,将消极心态转化成积极因素,合理的发泄苦闷、烦恼等消极情绪。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了这位同学的“心结”。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戒除了“网瘾”,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是两个较为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案例,我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时反思,换一个思路再去研究、解决问题。这就提醒班主任用“攻心”策略不理想时,一定要及时调整策略战术,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特殊场合中会遇到突发情况的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班主任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否则适得其反。然而,由于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为运用好“攻心”战术提供理论武器。
总之,作为班主任,在教书育人中要做好学生心灵塑造,用真心换真心,将心比心,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做到“沟通从心开始”,我感到运用好这一妙计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