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具备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各学科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一2011年版)》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非计算机专业针对新生必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
当前,计算机应用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各地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然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不同程度的接受了计算机教育,这些学生有一部分只是会打字、WORD文档的简单处理,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不多,也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熟练,甚至已经获得了一级证书;但有些地区,初中乃至高中也没有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方而的课程,使得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连简单的开关机都不会,这种地区差异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的状况,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方式,即根据大学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1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情况
西藏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专业为主、兼有理科、工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生源大部分来自于西藏自治区(区内生源),有小部分来自于我国其他部分省市(区外生源),考虑到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差异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西藏民族大学早期主要是按照生源地将学生划分为区内、区外2个层次,其中授课学时区外为45学时,区内为60学时)
这种简单的按照生源地划分的层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利用西藏民族大学已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2014级,2015级,2016级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测试数据来看,区内、区外生源的计算机水平与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差别比较大,同一区域生源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同样存在)
为了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以更有效地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层次教学,目前该校的层次划分采用入校测试分层的方法,即新生入校后利用该校现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按照区内考核难度,对新生进行其计算机水平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与班级的划分,具体方案如下:
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层次整体划分为二层:中级层、初级层,其中授课学时中级层为45学时,初级层为60学时)水平测试成绩在40分及以上的划分到中级层,测试成绩在40以下的划分到初级层,凡是未参加考试的统一划分在初级层)
② 考虑到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差异,分班考虑生源,区内区外分别编班)
③ 考虑专业方而的计算机需求,分班时对计算机要求接近的专业划分到同一教学班,即体育、艺术类专业统一编班,管理类专业统一编班、理工类专业统一编班、文学类专业统一编班。
2存在问题
新生入校时利用现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实施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通过近3届采用入校测试分班方法的实施,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 生入校就得参加测试,对生活学习环境较为陌生,测试分数具有偶然性,不一定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计算机水平。对计算机测试方式、考试界而也不熟悉,造成分数较为低下,中级层学生较为偏少。
② 仅仅以测试成绩40分作为分层依据,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考虑。对于区外生,低于40分的学生可能在中级层也能跟上教师的进度;而区内生由于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的限制,4045间的同学在中级班较难跟上老师的进度。
③ 该校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课表教务工作的安排在开学初教学安排,由于新生入校后一般是在第1周周末参加测试,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安排一般是在第3周才能进行,无法与其他课程同步安排,所以本课程的安排只能是在其余课程已安排完后插空进行,加之本课程教学班级往往涉及多个行政班级,造成本课程的上课时间很多都只能安排到晚上、周末等课余时间,学生、教师对此意见都较大,学生请假、旷课现象较多,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④ 区内生源的入校计算机水平一般较低,从该校2014级、2015级、2016级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区内生源测试成绩40分以上的比例较低(2014级40分以上的比例为11,45 % , 2015级为10.5% ,2016级为9.5%),所以一个行政班级中往往只有1到2名同学的测试成绩超过40分,划分到中级层教学班级,一方而一个区内中级教学班级中包含十几个行政班级,造成区内中级层次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不易管理;另一方而,初级层班级的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时,碰到问题时很难找到同班级中程度较好的同学请教。
3层次划分改进方案
综合考虑按照生源地与入校测试分层的优缺点,提出下述层次划分改进方案: 方案1: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层次划分为区外(A层)、混合层(B层)、区内(C层)3个层次。具体如下:①学生入校时按照生源地初步直接先分为先区内区外两个层次,即A层与C层,其中授课学时A层为45学时,C层为60学时。②混合层次即B层的学生包括区外低层次的学生与区内高层次的学生,由学生主动申请进入该层学习,教学要求同区外相同,但学时设置为60学时。 其中区外基础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由学生在开课后第2周(第5周)自己申请直接入B层次班级学习,不需要测试;区内学生计算机程度较好的同学,需要学生在开课后第2周(第2周)自己申请参加有关测试,通过后入B层班级学习,未通过则依然在C层班级学习。
本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与学生的自主性,也考虑了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方案2: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层次划分为区外层、中间层、区内层3个层次。
具体如下:
① 内层次不在进行水平测试,直接先划分到区内层次,授课学时为60学时。
② 区外生源进行水平测试,测试成绩在40分以上的划分到区外层,授课学时为45学时;低于40分的划分到中间层,授课学时为60学时。
③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课后第2周(第5周)区内层次的学生可以自己申请直接入中间层学习,中间层学生可以自己申请直接入区外层学习。
4结束语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个体水平参差不齐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客观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实施层次的划分,是值得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