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大学英语在经历了几代教材改革发展后,理论上有着“三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在设计上,更加多元化,从最初单一的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转向注重语言基础、阅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更加立体化,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辅助使得音频、图像、视频、网络平台普及,使教材从平面走向立体化。当然其发展也体现在更加个性化。正如陈坚林在他对第五代教材的构想中提出,集纸质平面课文、多媒体光盘和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为一体,看似与翻转课堂特点相匹配,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却存在一些局限与制约。
(一)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首先在内容设置上,纸质教材系列多,整套教材过于庞杂,包括综合教程、听说教程、阅读教程(通用版和高级版)、快速阅读教材,每套共有6册,每册由8个单元组成,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教材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老师个人在课前的视频录制和重难点知识讲解上造成了一定困难,不利于课堂翻转。
从单元衔接角度来看,就《综合教程》而言,其采用每一单元设一主题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体验不同主题的学习。但作为主干教程,主题之间缺少衔接性,不利于学生对主干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构建。 从各单元内容来看,依旧以《综合英语》为例,其主要分为四部分,听力、精读、补充阅读、语言练习,更有诗歌、名言警句欣赏等。整体而言教材以听、说、读、写、译为基础融人了语言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英语通识教育的教授。但每单元内的阅读中过分调语言知识点,如语法和单词填空练习占据了每个单元的相当大比重,学科性、专业化的知识输人相对缺乏,不利于翻转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出。
(二)目标定位模糊
大学英语教材在理论上有着个性化发展趋势,但个性化的前提是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几乎所有的学习者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习意义化和功能化,为知识的吸收创造有利条件。但如今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难度过低,与学生的水平脱节,翻转课堂教学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丧失;有的难度过高,使得学生难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知,从而打击了学生积极性,均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网络资源缺乏
当下提倡的教材不再局限于纸质材料,而是网络技术与之相结合。但目前使用的教材虽有媒体资料,配有光盘,却也只是教材内容的电子文本形式,与课文内容重复,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每给学生上新课需提供自制的课前微视频需要投人大量时间精力备课、汲取精华录制5到10分钟视频,对教师而言是一挑战;抑或是为学生提供在线资料,而有些好的资源并不能完全获得利用;即使可用也需花费时间、精力去查找,这样对教师造成了极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