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书院虽然起于唐末,兴于宋,然而直到明清两代,书院的组织管理及教学设置才趋于完备。有的书院不仅有了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在学生思想教育、学风建设上亦有相当大的探索。其教学管理中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值得后人借鉴。   

所谓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古代的书院,虽然并无现代概念上的教学管理意识,但是对书院的组织管理、规章和学风建设上依然十分重视。

1重视学风管理   

虽然书院的创立和学子的就学是为了传播和学习知识学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学习基本不脱“科举”目的,学习的内容也多以科举考试的儒家经典为主,其功利性不言而喻。但是,学习的过于功利性,势必造成学生学习态度的偏差,投机取巧,进而造成学风的败坏,因为历代书院对学风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不仅仅在思想教育上有大量的“训诫”,在规章制度上亦有相应的规定。  

 创办白鹿洞书院的朱熹曾经在《白露洞书院揭示》后面作跋文,明确地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风气,主张树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的学风,在教学中不断提醒学子不要做追求“官资崇卑,禄虞厚薄”,唯利是图的“小人”。   

除了思想教育,在具体的学规上也有相应的规范,以有型的可行的学规来约束学生。如宋代的《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凡学于此,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见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这个学规虽然不长,却相当详细地说明了书院的学生平日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娱乐的各种准贝g。虽然从现代角度来看规定还有笼统之处,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学生“方正”“谦谦”“好学”“俭省”的精神却是十分明确。   

事实上,书院在这方面的教育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历代书院的学风大多严谨勤奋。应该说这和书院对学风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社会变化快,生活与就业压力很大,使得进入高校的学子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象牙塔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一进入学校,就已经面临毕业之后的竞争压力。而社会环境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又无时不刻地侵蚀着校园。有些同学沉浸于娱乐和生活享受,将时间花费在打游戏、上网、谈恋爱上,亦有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抓紧时间在外兼职打工,经营小生意。还有些同学认为踏上社会的成功关键在于“门路”,有“门路”的同学有恃无恐,以混文凭为目的;没有“门路”的同学则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有好出路,产生厌学情绪。少数同学自制能力差,进入高校之后沉迷于网络,连正常上课“混文凭”都无法做到,最后不得不退学。   

现代社会因为提倡“尊重个性”,高校对学生个人生活的干涉和限制愈来愈少。对学生来说,缺少正确的约束和规范,特别是缺少良好的指导,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极容易产生迷茫感,丧失方向意识。目前高校在德育、思想方面上的教育多流于形式,使得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思潮涌入,这是应当引起学校重视的。毕竟一所学校要有好的学风,就要有严格的规范和良好的管理。过度提倡个人自由,对学生来说亦未必是好事。

2紧张有序,提倡自学   

古代书院的课程安排,是十分讲究计划性和效率性的。   

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十就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说法,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屡屡强调朱子之说,把它上升为读书法加以推广。于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计划、教学方案,日渐被官学、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甚或读书人个人所采用。因为学习或教学计划期限的长短,课程又分为日程、月程,甚至有一季之课程,一年之课程。文献记载中,常常有”日有课程,不中程不止”“日有程限”“日有程期”“日有程法”“日明程度”“日有程,月有试”“日有程,月有稽”等话语,以称赞学习的计划性。  

 以明代的湖南书院为例,其课程安排在其院规的十八条《稽课程》中有着详尽的安排,一年四季,每一季读什么书,要达成什么样的要求都有明文规定。还特别规定了对教师讲授的要求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办法,对季考不合格者,还有开除的惩罚规定,具体详细,已经很接近现代教育中的教育大纲。  

 在课程安排上,各个书院除了安排必修课程之外,还大量安排选修课程。这在以科举为重,八股文泛滥,读书人除了儒家的“十三经”之外便以钻研时文墨卷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时代是很少见的。每个书院内的选修课程除了儒家著作,还包含了“史籍”“兵志”“河工”“刑律”“河防”等“明治”类的书籍。虽然学习这些课程依然是为了“科举出仕”做的准备,但是在实学上,书院的学生较之一般读书人眼界和知识层面都要深广得多。 

  因为课程众多,所以书院的课程安排很紧。起五更睡半夜在书院中并不是罕见现象。大多数书院都规定“五更即起”“黎明即起”,夜间亦要安排出自修读书的时间,一般都要到二更才就寝。有的书院,每日的课程学习安排甚至达到20 h。   

高强度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倦怠,因此书院的课程设置上也有灵活的地方,在选修课上,突出学生的个人爱好,让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定期开展体育游乐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并非一味地青灯枯坐死读书。   

尽管日程安排紧张,但是这么多课程并非完全由教师授课,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书院的学生是以自学为主。一般采取学生个人读书钻研,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所以在书院教学中“问难论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多数书院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由教师详加剖析。实际上,要达到“问难论辨”的程度,学生若对课程没有一定的理解是做不到的。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课时少,学生空暇时间多的现象,学校也缺乏让学生充分有效利用空暇时间的安排。这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忙于赚钱、打游戏的一个原因。   

学生在高中阶段是高强度,灌输式的学习,到了大学之后课时迅速减少,使得学生一时间有“解放”的感觉。由于长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养成了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性,一部分学生甚至教师“不划重点”“不列提纲”便无法学习。选修课程和各类讲座更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多人是纯粹为了“学分”而选修某些课程,对这些课程对自己个人素质,未来发展有何意义缺乏认识。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讲究自学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学能力差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一个观念的转化,是当代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各高校都尝试了许多办法,而让大学生活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和压力,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兼收并蓄   

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发”的办法,不论是来讲学还是来听讲的,都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的学者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者外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书院不但不以为意,还给予周道的安排。这在过去门户观念甚重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会约》中提到讲学有9大好处,如:“以道义相切磨”;不论是“宿儒”还是“草民”乃至  “童子”,都可以“环以听教”;可以互相切磋;可以使人广见博闻;这是对学术开放性优点的一个注解。  

明代的湖南书院,在学习计划中,除了提倡“师经”,还专门列有“博闻见”的自学读书科目。这些书目,不仅包括了为  “出仕”而准备的各种“治事”之学,甚至还包括了佛教、道教的典籍。这在学术上是一种很大的突破。既破门户之见,又突显出大型书院的大家格局。在儒家独大,理学盛行的明代,能够在书院中提出这样的见解,其开放性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学术上的包容性,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书院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校,但是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上对现代教学管理依旧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